ds足球比分

图片
手机版

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2021-05-27

2021-05-27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2019年,重庆市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纳入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在生态环境部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扶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模式和创新做法初步形成,“无废城市”区域共建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一、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一)突出“高站位”,彰显重庆特色。重庆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战略机遇,坚决扛起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政治责任,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市委将“无废城市”建设列入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目标,明确“中心城区试点—重点区域次第推开—双城经济圈共建”三步走工作思路,确定45项指标,列出111项任务,明确餐厨垃圾资源化、快递包装废物减量、污泥无害化处置3项特色指标,以及推动地方立法、跨领域跨区域制度建设、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构建等特色任务。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挂帅,31个市级有关部门、11个试点区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多次召开推进会、协调会、专题会,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专题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各试点区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市级有关部门明确牵头处室,细化任务措施,列出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市级财政安排“无废城市”建设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市委改革办、市无废办定期调度督办,倒排工期、打表推进,形成市、区、部门“1+11+N”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推进体系。
  (二)打好“组合拳”,建设制度体系。作为唯一的省级试点城市,重庆市充分发挥立法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建设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协同增效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制度体系。《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纳入立法后备库,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建筑垃圾管理立法调研加快推进,印发《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出台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管理、废弃农膜回收等5项政府规章,制定生活垃圾处理异地补偿、危险废物填埋场封场运营资金预提留、塑料污染治理等13项管理制度。牵头建立长江经济带上游云贵川渝四省市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与四川省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并延伸至贵州、云南,创设小微源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制度,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卫生健康、税务、海关等部门,分别就机动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管理、危险废物运输、医疗废物管理、固体废物税收、进口固体废物管理等建立联动机制。
  (三)把好“方向盘”,完善技术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着力解决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难题。在全国率先出台锰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绿色建筑、绿色矿山等地方标准10个,危险废物、秸秆利用等领域技术和管理规范30余个,建成4个国家级的技术研究中心,主编和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近30项,率先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全套装备国产化,突破“高水、高油、高盐”餐厨垃圾处理核心技术并完成产业化应用,沙坪坝、巴南、涪陵等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中建筑渣土回填、钛石膏磷石膏综合利用等试点示范,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填补国内空白。
  (四)下好“一盘棋”,健全市场体系。编制《重庆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2020-2035年)》,作为重庆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子规划,制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污水污泥等规划方案23个。加快补齐设施短板,全市一般工业固废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分别达到1542万立方米、232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实现镇级全覆盖,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7%,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近100%。出台覆盖“设计—生产—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全环节的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建设方案,汽车行业废钢废铝废砂等利用能力达543万吨/年,建成绿色工厂30家、实施清洁化改造81家,用无废理念引领工业体系革新和绿色发展。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废弃农膜回收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实现社区全覆盖、乡村覆盖率达50%,废弃农膜回收实现涉农乡镇回收网点全覆盖,寄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99%。大力培育骨干企业,三峰集团、新中天、智得热工等企业在国内乃至世界部分地区实现技术、装备输出。
  (五)打造“智慧化”,强化监管体系。建成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设施及重点监管单位“三张清单”,实施申报登记和管理计划备案的企业达到5734家。全面实施电子转移联单制度,371家年产废量50吨及以上企业、重点经营单位以及116家二甲(含)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全过程“一物一码”精细化可追溯管理。开展尾矿库渣场环境状况调查及监测评估,65个尾矿库渣场环境信息实现矢量化、图形化、信息化。建立固体废物规范化管理市、区县、企业“三级联查”机制,探索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财务、联单、货物”三本账第三方评估制度,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等系列专项整治。突出重点行业、重点类别、重点区域,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形成“刑责治污”工作格局,2020年严厉打击危险废物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排查重点企业2651家次,立案查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59件,专案查处重点案件28起,打掉犯罪团伙1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66人,有力打击和震慑了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
  (六)形成“多维度”,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垃圾分类、绿色快递邮政城市建设、废弃农膜回收等多项工作有机结合,制定“无废城市”宣传工作方案,印发“无废城市细胞”创建标准,通过新闻发布、媒体报道、专家访谈、线上公益讲座、短视频、制发宣传品、公益广告、热门景区户外大屏等多种方式强化“无废城市”的宣传引导。完成680余个无废学校、无废景区、无废商圈(场)、无废公园、无废小区、无废饭店、无废机关等16类“无废城市细胞”创建,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谋划实施生活创意短视频大赛、主播星主张、主题创意艺术展等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制作“无废城市”小游戏,在自然博物馆环境厅设置“无废城市”建设展区,充分调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参与,多维度、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全民行动体系,“无废城市”理念得到各方认同。
  (七)勇当“先行者”,推动“无废城市”区域共建。在中心城区试点基础上,启动万州、黔江等9区新一轮“无废城市”建设,2021年将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市域全覆盖。“无废城市”建设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与四川省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协议,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快能力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实施信息互通、联合科研攻关、加强联合执法、建立合作机制等七个方面,共同谋划共建方案,推动川渝两地资源共享、资质互认、区域联动、应急协作、执法协同、信息互通、人员交流。
  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门职责仍需进一步厘清。虽然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进一步细化明确了部门职责,但机动车维修行业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实验室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管理等职责仍不明确,尾矿库渣场以及危险废物的安全管理、环境监管职责界定不清,船舶含油污染物水里、岸上界限需要进一步明确。
  二是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支撑不足。一方面,钛石膏、磷石膏、电解锰渣、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以及油基钻屑、废盐等危险废物,缺乏稳定高效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废物再生利用产品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早期的尾矿库对防渗要求不高,尤其是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尾矿库渣场,难以准确判断渗漏点,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完全避免渗漏,整治难度极大。
  三是新修订的固废法出台后配套措施还不完善。新固废法创设了一般工业固废跨省转移、危险废物环境许可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一系列新的制度,但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实施过程中难以有效执行。新的危险废物名录实施后过渡期短,新增类别危险废物的贮存设施不规范,利用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短期内难以及时解决。
  四是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当前,市场主体普遍关注利润较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对废纺织品、建筑垃圾等低值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及综合利用产品推广,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不高。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尤其是历史遗留尾矿库渣场治理难度大、投资多、周期长、收益小,国家层面未设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专项资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强。
  (二)有关建议。
  一是充分调动国家部委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建议将“无废城市”建设任务分解到各部委,并通过国家部委将“无废城市”建设任务层层压实至省、市、县对应部门,真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体系。
  二是加快推动试点经验制度化。对于试点工作中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创新模式,建议从国家层面固化形成制度,并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既提升各地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又进一步扩大“无废城市”建设的影响力。
  三是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完善标准政策体系。加强对重点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并出台相关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品质量标准,以利产品推广使用。
  四是制定出台激励引导政策。对于具有社会公益性和政府兜底性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税收减免、绿色信贷等激励政策或落实资金支持。
  五是设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建议国家层面设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项目以及历史遗留尾矿库渣场整治、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资金支持。
  六是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激励机制。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或经验做法、创新模式上升为国家层面制度的城市,以国务院名义予以通报表扬或表彰,鼓励各地为全国“无废城市”“无废社会”建设积累ds足球比分经验、提供更好示范。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加快完成绩效评估。按照生态环境部部署,扎实做好绩效评估、模式凝练、案例总结、专题宣传片制作等工作,及时提交绩效评估报告,总结经验做法、挖掘鲜活案例,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重庆样本,最大程度彰显特色、体现水平。
  (二)着力巩固试点成果。深化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着力巩固试点成果,加快生活垃圾管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建筑垃圾管理等地方立法,年内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形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范条例草案。加快出台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数据采集、危险废物分类包装污染防治等技术规范和指南,推动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无废医院”、“无废工厂”等细胞建设、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重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以及污水污泥台账化管理等固化为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经验模式制度化,并在市内适宜区域推广应用。
  (三)梯次推开建设范围。督促中心城区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督促万州等9区在3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指导其他区县提前谋划“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年底前全部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实现“无废城市”建设市域全覆盖。同时,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对区县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积极争取市级财政“以奖促治”等专项资金支持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四)积极推进川渝共建。把握“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纲要》的战略机遇,会同四川省5月底前共同制定印发“无废城市”共建指导意见,6月底前启动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印发区县“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力争年底前完成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实施方案编制。
  (五)持续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深入普及“无废文化”,进一步提升“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的覆盖范围,丰富宣传手段,深化“无废城市细胞”创建,探索完善评价标准、创建指南,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附件: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典型案例
  附件
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典型案例
  重庆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战略机遇,坚决扛起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政治责任,明确“中心城区试点—重点区域次第推开—双城经济圈共建”三步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截至2020年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目标总体完成,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行动“五大体系”取得积极成效,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农膜回收网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镇级或社区“三个全覆盖”,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全量资源化利用、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超过95%。目前,中心城区以外的万州等9区新一轮“无废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协议正式签订,“无废城市”区域共建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一、开展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持续释放制度红利
  (一)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川渝在全国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实现利用处置能力区域共享,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确保环境风险有效管控。目前两地已直接审批“白名单”内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近4.87万吨,平均审批时限由1个月压缩到约5天。每年根据各自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确定纳入“白名单”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类别和数量。对纳入“白名单”的危险废物,由移出地直接审批,不再征求对方意见。定期交换包括“白名单”内危险废物实际接收、处置情况以及经营单位环境管理情况的相关数据。当“白名单”内企业发生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时,立即通报信息并停止审批,联合查处违法行为。结合制度执行和跨省转移实际情况,适时会商调整“白名单”内容。
  (二)创设小微源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制度。探索综合收集贮存制度,服务小微源数量由212家增加至6000余家,有效缓解小微源危险废物收集难、贮存难、转移难等问题。建立健全小微源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贮存体系,制定危险废物综合收集转运贮存试点指导意见,在34个区县建设收集贮存设施,基本实现市域区县全覆盖。压实收集单位主体责任,指导收集单位规范危险废物包装、运输、贮存各环节环境管理,定期审查评估,对违规开展收集服务的单位实施行政处罚或暂停经营许可证。着力解决小微源管理难题,将法律政策宣传贯彻、危险废物类别识别、规范包装等纳入收集单位服务内容,提升小微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
  (三)建立医疗废物协同管理机制。统筹生态环境、卫生健康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实现镇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纳入《重庆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规划》《重庆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予以推进,累计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15个,集中处置能力达到111吨/日,服务医疗卫生机构从4185家增加至8990家。建立卫生健康部门重点管院内、生态环境部门重点管院外、两部门各自往前延伸一步的协同管理机制,制定《医疗废物分类处置指南》,将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作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及校验的必要条件,明确由乡镇中心卫生院或大中型医疗卫生机构代为收集偏远地区和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医疗废物从收集到处置全环节管理。编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指南,探索医疗废物分科室、分类别、分属性、分特性实施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贮存,推动源头规范化管理。建设全市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实施医疗废物转移电子联单,覆盖医疗卫生机构达5084家,116家二甲及以上医疗机构和15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全部实现“一物一码”全过程可追溯管理。
  二、推动技术体系建设,稳步提升监管水平
  (一)坚持问题导向,完善规范标准体系。聚焦难点、痛点、堵点,完善标准规范,解决突出问题。完善标准体系,建成固体废物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主编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近30项。在全国率先出台《锰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电解锰企业、电解锰渣场等突出环境问题整治有标可依、对标治理。制定水泥窑协同处置、页岩气开采行业、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封场及资金预提、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置等环境管理规范,探索危险废物再生利用产品质量体系,促进行业绿色发展,填补页岩气、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封场等领域制度空白。
  (二)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精准监管水平。加快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设,全过程掌握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情况,有效遏制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大数据平台,集成数据采集、对比分析、问题交办等管理模块以及入库计量、轨迹追踪、电子联单等核心功能。选择产废量大、环保意识高的24家企业开展精细化管理试点,并逐步扩大管理范围,2020年已覆盖年产生量50吨以上371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强化规范管理,制定《重庆市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数据采集技术规范》《重庆市危险废物分类包装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规范精细化管理各环节数据采集、源头分类分级包装等技术要求。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行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累计注册和使用单位达2.57万家;开放大数据平台接口标准,实现平台数据和企业数据实时对接,避免企业多头填报,并通过预约处置、能力查询等功能,协助企业及时高效转移处置危险废物。
  (三)强化技术研发,培育骨干企业。推进科研协同攻关,骨干企业实现技术装备双输出。技术研发契合地情,重庆市环卫集团结合市情及居民饮食习惯开展科研攻坚,率先掌握“厌氧消化、热电联产”的高含水率、高含油率、高含盐率“三高”餐厨垃圾处理核心技术并投入运用,中心城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装备输出引领市场,三峰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在业内率先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套装备国产化,助力中心城区原生生活垃圾近零填埋,技术和装备应用到国内及美国、印度等8个国家;重庆智得热工工业有限公司研发高温蒸汽成套处理设备,产品被国内约150家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采用,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并出口到北美、欧盟等地20多个国家。
  三、广泛践行无废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格局
  (一)聚焦重点产业循环发展。推动无废理念纳入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构建覆盖“设计—生产—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全环节的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推行无废设计,搭建汽车制造企业“无废”技术标准体系174项,优先使用可循环材料,推广通用化、模块化设计,长安汽车重庆基地整车可回收利用率达97%。践行无废生产,建立生产制造过程固废管理标准体系和生产规范,开展厂区净循环示范,建成绿色工厂30家,实施清洁化改造81家,节约标煤1.72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4.59万吨。规范绿色拆解,引导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形成“回收网点—拆解中心—区域性拆解基地”的网络体系,拆解点由64个精简至16个,市报废汽车公司资源回收利用率近99%。推动再生利用,引导企业提升加工利用能力和水平,形成年利用废钢铁废铝废砂能力约550万吨,研发应用废轮胎生产精细胶粉、路面材料等技术,2020年规范利用废钢废铝等达180万吨。
  (二)聚焦废弃农膜回收。以废弃农膜回收为突破口,遏制农业白色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心城区累计回收废弃农膜881.14吨,2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91.85%。构建网络体系,以供销合作社农资供应、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为基础,拓展功能、一网多用,减少贮运中心环节,降低回收费用,回收网点覆盖所有涉农镇街和85%的行政村(社区),村、镇街回收转运,区级贮运三级回收体系基本形成。强化资金保障,市级财政落实专项资金,按照农膜回收补助2500元/吨,肥料包装物回收补助1000元/吨,加工利用补助500元/吨的比例,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回收企业稳定运作。强化监管评估,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推进、年终考核机制,开发全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综合管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监管,推动实现回收利用数据可溯源;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情况实施审计评估,确保资金安全,提升工作效率。
  (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狠抓宣传教育,聚民心、汇民智,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统筹谋划与协同联动结合,制定宣传工作方案,与垃圾分类、塑料污染治理等结合,整合资源,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普及宣传与典型宣传结合,多形式普及、差异化宣传,提升知晓度,创建15类“无废城市细胞”680余个,打造南山植物园、青禾童心小学、重庆儿童医院等精品细胞。阶段性与持续性结合,把握重要节点,围绕热点话题,集中宣传,提升热度,常态化宣传试点进度和成效,多层面深挖案例实践。教育引导与氛围营造结合,将“无废文化”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探索“普及—提升—自律”的教育引导路径;开展短视频及征文大赛、环保星主播等主题活动,征集作品逾万个,网络传播量超过200万次。传统模式与创新手段结合,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平台,邀请专家深度解读,发起全国首个线上公益讲座;与短视频、传统曲艺、非遗、艺术创作等结合,设立传播媒介综合平台,建设自然博物馆“无废城市”展区。

ds足球比分:ds足球比分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