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的义务植树,到近年来的巡河护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再到参与环境公益诉讼,过去40年间,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日益扩展,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伍蓬勃发展。
在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中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截至目前,全国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项目已超过130万个,占到全国志愿服务项目总数的约20%,不少公众都参与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化身为“民间河长”“生态卫士”“环保守夜人”。
但同时,一些专家也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管理不规范、资金支持不足、参与渠道不畅通、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更好地提升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学者、官员和一线志愿者在论坛上各抒己见。
辽宁盘锦老人刘德天为保护黑嘴鸥坚守30年,还带动当地群众共同参与爱鸟、护鸟。1991年,《盘锦日报》的一名记者发起并成立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鸥保护协会。如今,黑嘴鸥数量从1200只增长到1.5万只、50余万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盘锦辽河口湿地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黑嘴鸥繁殖地。
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会长、全国青联委员方垂弘,已从事生态环保公益事业13年。方垂弘介绍,他们协助多个部门开展环保工作,从一个协会发展到涵盖了20家单位的省级滨海沙滩保护志愿者联盟,从简单开展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保宣教到专业性推动水域生态安全、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甚至也参与区域污染治理。
在一些地方,垃圾发电厂变身多功能城市客厅,志愿服务新阵地。光大环保能源常州分公司,有座建在社区里全开放、超低排放的花园式的垃圾发电厂。去年世界读书日,常州市首届星空读书节启动仪式就在厂区的街心花园举办。
黄润秋认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大有可为。
中国第一所自然教育学校坐落在我国最小的国家湿地公园——深圳华侨城湿地公园。在这块“都市中的绿翡翠”,孩子们成为小小志愿者,拥有定制化的观赏服务和绘本课程,还可以在志愿者平台上互动学习、传播生态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强注意到,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参与方式的数字化,工作场域的社区化,空间格局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的环境韧性化等方面展现出创新趋势。
“据调查,深圳市盐田区2021年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为23.9%,这在全国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震说,我国公民生态文明素养总体水平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度低、践行度低的现象依然存在。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军介绍,该中心此前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阻碍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里,55.6%的公众不知道如何参与,其次是缺乏必要的培训保障和组织规范。“这说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距离规范化、全民化、长期化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亟需在制度建设、能力提升、宣传引导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工作。”
对于还在起步阶段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提出,鼓励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牵头成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基金,为志愿组织的发展和重点项目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
他还建议,研究建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荣誉制度和激励机制,形成全社会竞相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快建立国家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便利信息交流和共享,为志愿者匹配相应的项目提供便捷的通道。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周树勋介绍,浙江正努力搭建生态环境部门与公众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召开环保社会组织研讨会,加强与公众、媒体沟通,制定绿色传播促进计划,开展公众参与圆桌会的培训交流,为省内百余家环保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育支持。
如何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林震说,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思政课程建设,加快生态文明学科体系的构建和教学体系的形成。同时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鼓励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田成川说,除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等一些叫响的品牌项目,生态环境部近期正围绕塑料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等主题,谋划打造一批大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