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定勇
近期,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文明办共同出台《ds足球比分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有利于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也体现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制度保障和发展方向。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呈现五大特性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呈现出政治性、服务性、成长性、教育性和时代性等特性。
政治性,集中表现为党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中的领导作用。尤其是发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好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和行为引领。志愿服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是彰显爱国意识、爱家乡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具有专业性、利他性和公益性,体现了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在真情奉献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构建友善情怀、家国情怀。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在全国各地、生态环境系统、社会各领域和场域(家庭、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和乡村)逐渐开展,成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参与重要志愿服务内容。
服务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核心是直接或间接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聚焦公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参与、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减污降碳、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生态教育和垃圾分类等宣教和科普工作或项目,依法有序参与对损害生态环境行为的监督、举报和曝光,提升自身及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推动提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指导意见》提出围绕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立足群众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需求,大力挖掘、策划和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
成长性,在志愿服务中学习、反思和成长。生态环境志愿者在参与具体工作或项目等服务中,向前辈、同辈或专业人士学习,在取得成绩后收获喜悦,在遇到挫折后不断反思,在不断坚持中进一步学习和成长,在整个志愿服务中全面培养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服务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促进公众在社区和社会奉献、贡献和健康成长。
教育性,志愿服务是美学教育,是人类向善和对美的追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更是自然美。志愿服务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激励、服务到培养领导者,处处有美,也有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招募志愿者时,深化志愿理念,传播志愿精神,宣传美、寻找美。培训志愿者时,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提升美。激励志愿者时,弘扬榜样精神,培养卓越公民,塑造美、追求美。开展志愿服务时,提升综合能力,勇担时代重任,发现美、实现美。培养志愿者领导者时,重视工作延续,深化育人理念,认可美。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教育,并外延到教育服务对象和教育社会公众,在服务自然和生态环境时,深刻理解自然之美和人在自然之美。
时代性,志愿服务必有时代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必将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建设美丽中国,服务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践行、参与、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抓住重要环节
结合《指导意见》和相关规划,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要抓住队伍和组织建设、行业和专业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和治理机制等重要环节。
队伍和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建立一支多元的、专业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一套服务证明体系。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高校社团等结合自身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和组织。尤其要重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社会性和民间性,激活存量和激发增量并举。在激活存量方面,重点依托已经在民政部登记的全国性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和民政系统登记的地方性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建设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伍,优中选优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认证和认定。适时推进高等院校已有生态环境类学生社团的志愿服务界定和全覆盖,推进高等院校生态环境类社团对接经认证和认可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实现优势互补和互相带动。在激发增量方面,务求实效,重点可关注新增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填补组织真空、填补生态环境专业领域空白、组织可持续运行和组织自治能力,关注社会资源对新增组织的综合引导、支持的能力和空间。无论存量还是增量,都得吸引志愿者、保障志愿者,提供服务证明,建立可回顾、可查询和可证明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证明体系。
行业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深化和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认可志愿服务的专业质量和效果。首先,行业建设就是专业建设。行业建设的前提是队伍和组织建设,但是没有生态环境专业支撑就不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专业支撑必须要靠教育和培训,因此应有序推进生态环境志愿者的专业培训,逐渐形成培养体系并推出网络课程。其次,行业建设的重点是行业组织或行业机制。枢纽型、支持型、社会影响力强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是行业建设重点,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行业协商、行业自律和行业自治。适时推进成立全国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和建立全国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协商会商机制或许具有同等效果。第三,行业建设和专业建设需要文化支撑。《指导意见》提出推广繁荣生态环境志愿文化。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志愿文化贯穿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全过程,培育浓厚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要特别关注妇女儿童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志愿服务中的文化建设。最后,行业建设和专业建设应保障和激励行业人士和专业人士。监督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单位或使用单位,根据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和内容,为生态环境志愿者购买必要保险,提供交通、就餐等基本保障,提供服务记录和相关证明。此外,《指导意见》还提出通过服务评价、星级认定、典型宣传、荣誉表彰、优先享受相关服务等方式激励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除精神激励以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更加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信息平台建设是队伍和组织建设、行业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依托便捷的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登记注册、项目发布、在线报名、时长记录、效果评价等进行线上管理,加强与全国、省级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认,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做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与其他行业志愿服务和普通志愿服务的区分和互动,也必然要求有精准信息、通知和记录。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不仅仅是服务,更是治理。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是人民参与治理的重要机制、方式和渠道。生态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也是专业化较高的社会治理,需要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保障人民在国家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和美好世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