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加快推动“昆蒙框架”的目标落地,近期生态环境部又推出1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进一步展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各地典型经验做法,树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陕西秦岭川金丝猴科学监测与保护。
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北坡,总面积约6.9万公顷,属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动物种类丰富,其中川金丝猴24群约1973只,是我国川金丝猴分布的最北限,也是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不断精细管理措施,加强保护力度,金丝猴数量明显增加,监测群川金丝猴个体数量由最初的80余只壮大到如今的230余只。辖区内川金丝猴数量由最初的1200多只增长到如今的1973只,同时,大熊猫、羚牛、金钱豹、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数量及分布也有了明显增长。科研人员鉴别并命名了群内的川金丝猴成年个体,完成了监测群组信息统计,建立了家庭单元成年个体识别图谱,分析了种群动态变化原因。编印《秦岭精灵川金丝猴》科普书籍,在监测基地开展川金丝猴生物学特性科普宣传教育,让公众在绿水青山中享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年累计受教育人数达3000人次。
川金丝猴家庭成员挨坐
为深入研究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秦岭川金丝猴种群的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西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玉皇庙区域对川金丝猴群进行投食招引,近距离开展观测和科学研究。一是分时段进行投食招引。每年的3-5月和10-12月分两个监测期对川金丝猴进行投食招引,为川金丝猴个体囤积脂肪和能量以生产和哺育幼崽。二是减小投食对金丝猴食性影响,将萝卜切片与玉米粒一起均匀地撒在投食区域里,最小化人为影响,对其投食的数量与次数进行严格的控制。三是保持川金丝猴自然生存状态。在投食结束后,猴群会离开投食区回到树上休息或自然取食。四是科学记录监测猴群信息,利用投食期间川金丝猴下地取食时机,近距离(0.5m-20m)观察,根据年龄、性别、体型、毛色特征、身体缺陷和其他明显特征,鉴别并命名群内的川金丝猴成年个体。在个体识别的基础上,对监测群进行连续观测,收集整理相关科研数据。
金丝猴个体识别
秦岭川金丝猴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在高山密林中飞速移动,生性胆小怕人,野外观察研究难度很大。其他栖息地环境复杂、不便近距离跟踪观察的野生动物,研究人员采用投食招引的研究方法,在减少对野生动物影响的前提下进行各类生态保护研究。